1.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像期货、期权之类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小搏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其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当今新时代,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正是这些传统会计报表上不曾露面的因素。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
3.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上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要领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因此,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